编者按
由农业农村部组织编撰的《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》近日出版,新疆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、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、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萨尔乌楞村、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加依村四个村的家风家训故事入选,展现出新时代新疆乡村的精神底色和文化特色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尉犁县达西村,聆听那些代代相传的家风故事,感受浸润在生活细节里的优良传统。
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曾经是“一年四季白茫茫,只见播种不见粮”的贫瘠之地。如今,经过各族人民群众不懈努力,达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口袋里要鼓囊囊 精神上要亮堂堂”,达西村家训虽言语朴实,却凝聚着村庄30年治沙改土、由苦变甜的发展智慧。它强调物质与精神不可偏废,既要靠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、让口袋“鼓起来”,也要心怀光明、互助共享,让精神“亮起来”。昔日面对“碱地白花花,庄稼难成活”的困境,村民们用铁锹和汗水“改天换地”,书写奋斗历程,滋养出“有馕掰开一起吃”的互助精神,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“金银财宝不算真富,团结和睦才是幸福”的价值观。这份精神深深融入达西人的日常实践与文化基因,落于新时代共同致富的集体行动,更持续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行为和选择—重实干、肯奉献、共守望。这已成为达西人鲜明的精神标识,让村庄在岁月变迁中始终保有热乎气儿、亮堂心儿。
石榴花开,籽籽同心,致富路越来越宽

在达西村广袤的土地上,维吾尔族村民世代以牛羊养殖、果树种植为生,汉族村民则多以蔬菜和棉花种植为主。尽管生于同一片土地,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两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却如同平行线一般,少有交会。
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促进各民族交融共富,老支书吐尔地·托合提在村民大会上动情地说:“咱们达西,不管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,都是一个大家庭。有馕掰开一起吃,有活一块干,有路一起走!”这句朴实无华的话,像一颗种子,落进了每个人的心田。
最早响应的是艾沙·吾守尔。他原本只种小麦,收入一直提不上去。在汉族村民手把手的帮助下,他将家里的25亩地全部改种棉花。“他们教我锄草、施肥、浇水,一点一点带我成长。”艾沙·吾守尔回忆道:“1990年,我家的纯收入就突破了2万元,我高兴得几个晚上没睡着!”富起来的艾沙·吾守尔没有忘记乡亲。他把自家小院改造成“同心小院”,亲手设计、制作了民族团结示范墙和故事廊,还剪出了56个民族的人物肖像。“我要让每个来这里的人,都能听到我们达西团结致富的故事。”他常常一边招待客人喝茶,一边如数家珍地讲述村中的互助佳话。
村民间的深情厚谊,远不止于生产。杜孟河至今仍清晰地记得4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:“我们一家从山东初到达西,没地方住,只能挤在一个破旧草棚里。村里的维吾尔族兄弟和村干部知道后,二话不说就来帮我盖房子。阿不都大叔还硬把我们拉到他家住,每天清早都给孩子们准备热馕和奶茶。”他说到这里,声音有些哽咽。“那份情,暖了我一辈子。我总跟孩子们说,达西就是我们的根,这里的每一个人,都是我们的亲人。”
几十年风雨同行,达西村将“有馕掰开一起吃”的家风转化为318对民族团结对子的生动实践。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·热合曼感慨道:“我们达西人就像大漠胡杨,根须紧紧相连,风沙再大也摧不垮。村子能变成今天的‘南疆第一村’,靠的是党的政策指引,更是各族兄弟姐妹心贴心的奋斗。只要我们始终抱成一团,明天的日子一定会比今天更甜。”
石榴巷里的除夕,似灶火般温暖,聚家庭之和

每逢春节将至,达西村石榴巷里就格外热闹。巷口的拱门上早早挂起了红灯笼,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,映衬着被白雪覆盖的屋檐,显得格外喜庆。在这个由9个维吾尔族家庭和9个汉族家庭组成的巷子里,过年从来不只是一家一户的事。
农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,村民石树文家的厨房就飘出阵阵香气。他的妻子李秀兰和几位维吾尔族邻居家的妇女正围坐在一起包饺子。傍晚时分,石树文家客厅里的大餐桌上摆满了各色佳肴-胡辣羊蹄、爆炒牛肚、蒜蓉扇贝、香酥带鱼,还有纳仁、抓饭和蘑菇大盘鸡。18个家庭的72位成员陆续到齐,孩子们嬉笑着在桌椅间穿梭。“上菜喽!”随着一声吆喝,最后一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。
这样的团圆饭,石榴巷的居民们已经连续吃了6年。饭桌上,周金山举起茶杯动情地说:“咱们巷子就像一颗石榴,各家各户是石榴籽,紧紧抱在一起。”他转头对身边的阿不力克木·木沙说:“兄弟,还记得你刚搬来时的情形吗?连收割机都不会开。”阿不力克木·木沙接过话茬:“怎么不记得?你手把手教我种植技术,鼓励我买收割机、承包土地。去年我赚了60万元,这都要感谢你啊!”周金山摆摆手:“互相帮助嘛。你不也帮我修剪好了果树吗?”
原来,去年周金山家的300亩果园因管理不善出现枯死,阿不力克木·木沙第一时间组织巷子里的村民去帮忙修剪病枝。
养驴专业户吐尔逊·司马义拿出自家产的驴奶请大家品尝:“这些年,巷子里的人经常买我家的驴奶,还发朋友圈帮忙宣传。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,我心里暖,干啥都有劲!”他说着,抱起都塔尔轻轻弹唱起来。不一会儿,整个屋子的人都跟着唱起了《大中国》:“我们都有一个家,名字叫中国……”
月光洒在石榴巷的青石板路上,映照着18户人家门楣上贴着的同样的“福”字。这个春节和过去6年一样,石榴巷的团圆饭吃得格外香甜。因为在这里,不管什么民族,都是亲人;不管什么节日,都要一起过。就像周金山常说的:“我们这里没有石榴,但有比石榴籽还团结的人心。”
拧成一股绳,发展电商,销路越来越好

在达西村的电商直播基地里,米日阿依·阿西木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介绍本地的红枣。作为基地负责人,她亲历了达西电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她回忆道:“还记得2015年那会儿,电商协会刚落地达西村,大伙儿都对直播带货一头雾水。王晓红第一个站出来,拿着自拍杆说,咱们达西这么美,香梨这么甜,为什么不拍给全国人民看?”
王晓红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。她拿着自拍杆,挨家挨户地教乡亲们拍视频:“阿依古丽大姐,您就这样举着自拍杆,把香梨园拍进去。艾合买提大哥,您说说这香梨有多甜!”渐渐地,村民都学会了用手机记录家乡的美,达西村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越来越火。
真正的考验出现在2024年。香梨大丰收,却遭遇滞销,价格一路走低。果农们蹲在梨园里,看着满树的果子发愁:“这么好的香梨,怎么才能打开销路呢?”
关键时刻,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·热合曼把大家召集到一起:“乡亲们,还记得咱们的老话吗?有馕掰开一起吃!现在香梨滞销,咱们更要团结一心!”会上,电商协会当即决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-3元的价格收购香梨,保价助农。
消息传开,全村动员。有维吾尔族大姐捐出自家花布,精心铺垫在礼盒里:“这样包装更漂亮,香梨能卖个好价钱!”有汉族大哥开着自家货车义务帮忙运输:“多跑几趟没关系,重要的是把乡亲们的梨都运出去!”主播们轮流上阵,连续奋战。最终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十几吨香梨销售一空。果农们激动地说:“要不是大家互相帮忙,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。这就是有馕掰开一起吃啊!”
如今,3000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里,100多种农特产品样样齐全,六大功能区串起“农户生产+企业加工包装+电商销售+物流配送”全产业链。基地带动38名村民从事电商销售,培育14家电商企业,并提供免费培训,2024年村集体收入230.55万元,部分用于修建文化广场和设立创业扶持金。“金银财宝不算真富,团结和睦才是幸福”,这朴素的家风正随着达西村的香梨、红枣和棉花,传到全国各地。(来源:农业农村部《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