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山深处走出“最美”古丽

作者:
来源: 新疆日报
日期: 2020-12-09

  11月27日晚,广州白云机场。

  帕夏古丽·克热木走出大厅,工友哈力切·孜亚等五六个姑娘捧着大束的百合、玫瑰迎上来。“古丽姐,我们在电视上看见你了,真漂亮!”哈力切说,你现在是大家心中的“爱豆”(偶像)!

  南疆很多姑娘名字中都有“古丽”,是“花朵”的意思。工友们口中的“古丽姐”--帕夏古丽来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。

  古丽还是那个古丽——皮肤暗红,牙齿雪白,扎着马尾辫,走路带风,快言快语,一口夹杂着新疆口音的“广普”(广东口音普通话),是14年广东生活的印记。

  11月24日,全国“最美职工”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,包括帕夏古丽在内全国共有10人获“最美职工”殊荣。领奖台上,帕夏古丽身着柯尔克孜族传统民族服饰,笑靥如花,头饰上的白色羽毛,就像慕士塔格峰的皑皑白雪。

  在颁奖现场,主持人这样定义“最美职工”:他们立足本职、爱岗敬业、攻坚克难,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。而在乡亲们眼中,帕夏古丽的美更生动、更具体,她用行动让大家相信,只要努力奋斗,石头缝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。

  “我不信命,我只相信自己的双手”

  11月30日上午,东莞虎门海滩,阳光明媚,海风习习。海滨栈道上,帕夏古丽高高抱起3岁的儿子喜任别克·都依夏,“你看,那边就是虎门大桥,多壮观呀”。

  这天,厂里调休,帕夏古丽和丈夫一起带儿子来看海。如今,一家三口完全适应了东莞的快节奏生活。“吃完午饭,坐地铁半小时就能回去,很方便。”帕夏古丽说。

  37岁的帕夏古丽是东莞绿洲鞋业有限公司的员工。2006年,她从家乡乌恰县来到东莞务工。14年间,她先后组织1300多人到广东务工,成为带领群众脱贫增收的“领头雁”。

  帕夏古丽的丈夫都依夏·斯地克也是随她一起外出务工的同乡。“现在我俩每月收入1万多元,儿子也入了工厂附近的幼儿园,很安心。”帕夏古丽说。

  柯尔克孜族有句谚语:勤劳的人肚子饱,懒汉只说命不好。帕夏古丽穷过,却没怕过,“我不信命,我只相信自己的双手”。

  帕夏古丽出生在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阿合奇村,海拔2400米,群山环抱,是山窝窝里的贫困村。14岁时,父亲去世,家里的天塌了,“当时还欠1万多元外债,妈妈和我们兄妹几个抱在一起,眼泪都流干了”。

  坐在荒凉的山坡上,望着羊群,帕夏古丽想:天天放着羊、吃着馕,日子难道就要这样过下去?

  为了挣钱,帕夏古丽拾过棉花,端过盘子,当过保姆,但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。

  2006年,乌恰县号召农牧民去广东务工,23岁的帕夏古丽在全村第一个报了名。“那时候在很多人眼里,女孩子就该待在家,哪能抛头露面。”母亲也不想让女儿去,但帕夏古丽却坚定地说:“我想让您过上好日子。”

  从牧民到工人,再到厂里新疆籍务工人员的管理者,这条路,并不容易。帕夏古丽流过多少泪、多少汗,她自己也记不清了。

  初到广东,普通话听说能力一团糟,帕夏古丽急得直跳脚。为了练习发音,不影响别人,她主动搬进空宿舍楼,“每天放声朗读,提高得很快,就是楼里空荡荡的,晚上有点怕”。

  技术不过关,别人下班她苦练,手指磨出泡,手腕肿得像面包。钳工是男人干的活,她照样干,师傅心疼她,她却说,“多学一样技术不吃亏”。

  为了节省路费,2015年,外出务工9年后,帕夏古丽才第一次回家乡。而此时,母亲已用她寄来的钱盖了安居房,弟弟也已从新疆大学毕业。帕夏古丽觉得,一切付出都值了。

  “第一次来广东,5天5夜,站票,换乘3趟绿皮火车。1个月后,一起来的35个老乡都回去了,只剩我一人。”回想起那次改变命运的旅程,帕夏古丽感慨道,“还好我走出了那一步,没放弃”。

  “有我在,他们在东莞就有家”

  11月30日22时,职工宿舍。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,帕夏古丽怀里,刚刚哄睡着的儿子不耐烦地挥舞着小手。迅速按下静音键,起身下床,来到卫生间,“你好,我是帕夏古丽,有什么事?”她轻声问。

  电话是乌恰小伙子吐尔达力·阿布力孜打来的。“古丽姐,过几天我想再去厂里务工,行吗?”“好啊弟弟,现在厂里正需要人,欢迎你来。”一番寒暄后,帕夏古丽得知,2016年在东莞务工3年后,吐尔达力回到家乡,不仅盖了新房,还娶了媳妇。

  “那时他是单身汉,因为穷,天天为娶不着媳妇发愁。当时我劝他,只要勤劳肯干,好日子就在前头。现在一切都变了,他说这次要带媳妇一起来挣钱。”帕夏古丽欣慰地笑了,她形容此时的心情--“比听到亲弟弟结婚的消息还高兴”。

  为了带动更多老乡走出去,帕夏古丽常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,给乡亲们讲外面的精彩世界,讲党的好政策。从三五人到二三十人,再到上百人、上千人……越来越多的乡亲放下羊鞭子,进厂当工人,2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外出务工,告别贫困。

  13岁的女孩努尔扎提·木塔力甫腿部残疾,长期与轮椅为伴。木塔力甫·巴巴夫妻俩都是牧民,虽然想给孩子治病,但没有足够的钱。

  “来我们厂务工吧,挣钱给孩子治病。”2018年,帕夏古丽回家探亲时,看到夫妻俩的窘境,急在心里。“可我们去务工,谁来照顾孩子?”“那就全家一起去!”

  随后,木塔力甫全家4口人一起来到东莞,大女儿也进厂务工,夫妻俩和大女儿每月工资有1万多元。帕夏古丽帮忙联系医院进行治疗,平时还常帮孩子做康复训练。经过2年治疗,努尔扎提能在搀扶下站起来了,眼睛里有了别样的光彩。

  在乌恰县,帕夏古丽的电话号码是公开的,甚至周边的阿克陶县和团场连队的老乡们都知道,在东莞有个“古丽”,想要外出务工挣钱,就找她。帕夏古丽已记不清多少次,在凌晨两三点的广州火车站,她冒着风雨迎送一批批父老乡亲。

  “她用真心待老乡。”帕夏古丽的好友卓侕春说,她自掏腰包1.8万元,帮42名贫困工友买火车票,而她脚上的那双运动鞋,一穿就是5年。

  “乡亲们从新疆来这务工不容易,我总想着,有我在,他们在东莞就有家。”帕夏古丽说。

  “乡亲们不仅要脱贫,还要致富”

  12月3日19时30分,29岁的鞋厂女工布帕提玛·买买提吐尔地,一下班就直奔工厂附近的美容美发店学手艺。

  编好马尾辫,交叉盘绕,再别上发卡、喷上发胶,漂亮的新娘盘发就做好了。“做得不错,很快就能出师了!”师傅李亮夸道。

  布帕提玛已经在这里当了一个多月学徒,4000元的学费,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,可她却不心疼,“能学到真本事就行”。

  酒红色的短发,亮晶晶的美甲,微笑时露出八颗牙,眼前的布帕提玛,和过去那个穿着土气、一说话就脸红的姑娘,判若两人。“这家伙,能折腾!”帕夏古丽打趣道。

  在帕夏古丽看来,“能折腾”是家乡妇女的一大变化。“过去农村妇女一辈子围着锅台和孩子转,为了劝她们走出来,我磨破了嘴皮子。现在她们主动给我打电话要出来务工,有的还要带家人一起来。”

  “出来后,乡亲们不仅收入高了,更重要的是眼界宽了、脑筋活了。”帕夏古丽说,“这几年,出来务工后挣了钱返回家乡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。脱贫攻坚政策给力,再加上外出务工带回的新观念,乡亲们不仅要脱贫,还要致富。”

  这几年每一次回家,帕夏古丽都能感受到南疆发生的变化。越来越多的扶贫车间、创业工坊落地,妇女创业还能享受政策支持。

  “我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牧民,要不是国家政策好,哪有现在的我。”帕夏古丽打算明年回家乡开鞋厂,让姐妹们在家门口挣钱。

  “前不久看到新闻,新疆最后10个贫困县也摘帽了。”帕夏古丽高兴地说,“接下来,我们要一起努力,让家乡更美,生活更好!”

[编辑:李梦婷]
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841989